图为:7月4日,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
图为:报告会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张富清,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深藏功名六十载,不改本色守初心。
您的故事耳熟能详了,即便一次次聆听,依然直击心灵、震撼人心。
台上,如泣如诉地讲述;台下,泪水模糊了眼眸。
7月4日,武昌洪山礼堂,您的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近千名党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代表,重温您的传奇故事,感受共产党人的本色初心。
恩施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刘海伦,动情讲述了您在战火纷飞中的舍生忘死。在没有火力支援,看不到战友身影的情况下,您一个人坚守阵地长达5个小时。刘海伦曾问过您,“您看起来并不壮实,打仗怎么这样厉害?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您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情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
恩施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田文莉,娓娓道来新中国建设时期,您选择扎根偏远山区、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1960年,您母亲病危时,正值自然灾害,您放不下手上的工作。接到电报的那天晚上,您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时候坚决保证不能有一个人饿死。工作如此繁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把工作做好,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最好的尽孝!”不久,您母亲病逝。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您忍着悲痛,一个人爬上山顶,对着家乡的方向慢慢跪下……
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带我们走近您的离休生活。他说您似乎把生活需求压缩到了极限,家里的木质窗户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斑驳的油漆墙面有的地方呈粉片状,随时都会掉落。您有一句名言:“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所以,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就开始翻阅新闻。
您的孙女张然也来到了现场,这位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教师,几乎是哭着讲完爷爷的故事。7年前,您膝盖发炎化脓,高烧不退,刚开始保守治疗,采用灌洗引流术,把膝盖切开,用导管输送盐水冲刷脓液,然后填压大块纱布。每次换药,医生反复说,忍受不了可以喊出来。可您咬着衣角,痛得大汗淋漓也一声不吭。张然说,从来没有想过,爷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在吃惊和意外的同时,好像又突然读懂了您为什么总是那么坚强。
您的传奇人生,就是一本厚重的红色教科书。
报告会现场,时而“万籁俱寂”,那是大家屏气凝神,聆听有关您的每一个字的讲述;时而掌声雷动,气氛热烈,那是大家眼含热泪,用掌声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莫道无名,人心是名。
您守持初心,践行誓言,“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质——张富清是您的名字,也是您一生的写照。
报告会结束了,大家不舍与您“话别”。礼堂进门处,您的军装照荣光闪耀,人们排着队,与“您”合影留念。
画面定格的那一刻,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赫然伫立在每个人心中,传递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
保家卫国 战功赫赫
恩施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刘海伦
从硝烟中走出的战斗英雄,一直都是激励我成长的榜样。
1948年,张富清24岁,在瓦子街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赫赫有名的359旅的一名战士。
共产党员敢冲锋、敢硬拼,不犹豫、不躲闪,入伍仅4个月,他光荣入党。“坚决跟党走,为人民去打仗,让千千万万个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了张富清坚守一生的初心。
张老说, 1948年11月的永丰战役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
当时,敌人在永丰城内修筑了明碉暗堡,张富清所在连队挑选了3名技战术最好的班长编成第一突击组,张富清是其中一员,他们的任务是把两个五六米高的碉堡炸掉,为部队前进铺路。
寒夜,张富清背着六七十斤的炸药包、手榴弹、冲锋枪,翻墙进寨。交火时,他的头部被子弹掀起一块,如果弹道再低一点,当场就牺牲了。
不顾枪林弹雨,他匍匐前进,迂回接近到敌人碉堡底下,快速用刺刀刨出土坑,埋下八枚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为抢时间,他放弃用导火索,而是将手榴弹的引线连在一起,系上一条绳索,向旁边一个侧滚,手动拉开引线。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尘土、石头、弹片飞扬。张富清却被巨大冲击波震得吐出一口鲜血,3颗大牙当场脱落。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张富清一人坚守阵地长达五个小时。28日凌晨我军发起总攻,永丰战役胜利结束,共歼俘敌76军25000余人,彻底粉碎敌人新的军事部署,有力配合了淮海战役。
战斗结束后,张富清才发现另外两名突击队员没有回来,全连120多人只剩下七八个,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都不在了,他失声痛哭,整整哭了一夜!这是他心底永远的痛啊。
张富清因表现英勇荣立军一等功,并赢得“战斗英雄”称号,王震将军亲自给他佩戴军功章,彭德怀老总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在永丰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是个好同志!”西北野战军总部加授他特等功,并向他家寄送报功书。
“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情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
“信仰和意志”,这不仅是张老战功赫赫的密码,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无往不胜的真理。
深藏功名 为民造福
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田文莉
一块红布,封存了戎马的岁月,也深藏功与名。这一藏,就是60多年。
1955年初,张富清即将转业。他主动申请来到湖北最偏远、贫困落后的角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
“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儿是苦,这儿是累,可是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张富清就是奔着艰苦来的。
从城关粮管所主任、粮食局副局长,再到纺织品公司党支部书记、三胡区副区长,从一个困难村到另一个困难村,他带领当地百姓实现粮食增收,组织考察评价他:“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
1975年,张富清又把联系点选在最困难、海拔一千多米的高洞管理区,村寨四面悬崖,外出不便。当时,张富清想,再艰难也要把这条路修出去。用挖锄开山刨石、靠人力肩挑背驮,在最难最险的鸡爪山,瘦弱的张富清腰系绳索,像蜘蛛一样趴在岩壁上,握钢钎、抡大锤、打炮眼,120多个日夜,张富清终于带领大家凿出一条生命之路。
有一次,妻子孙玉兰让儿子去给张富清送衣服。儿子走了一天,看到的是父亲白天做苦工,夜里就睡在牛圈上方,木板上垫一层薄薄的稻草,到处都是跳蚤、臭虫、蚊子。儿子怎么也没想到父亲的生活工作条件如此艰苦,但他也只能在这里陪父亲睡一夜,等第二天天亮再回家。
回到家里,儿子边哭边将父亲的境遇告诉妈妈,并转述张富清对家人的叮嘱:日子不会一直这样的,一定会好起来的,要相信党,相信国家。
“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妻子、孩子看病、找工作从没有沾过他的光,全家除了几个木头盒子和几床棉被外,几乎没什么家当。
张富清的内心深处,也有无法对母亲尽孝的愧疚。1960年,母亲病危,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区人吃饭成问题,接到电报当晚,张富清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时候坚决保证不能有一个人饿死。工作如此繁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把工作做好,就是对娘最好的报答,最好的尽孝!”
张富清来到来凤64年了,这里早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山城。
任凭岁月磨蚀,张富清老人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感召日月。莫道无名,人心是名,在张富清心里,人民幸福就是最大的功名。
朴实纯粹 坚守初心
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
张富清老人是来凤建行的创始人之一。从老行长算起,我已是第七任行长了。
2017年我刚到任不久,组织召开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地址定在三楼会议室。因工作不细致,并不知老行长做过截肢手术。93岁的老行长整整爬了三层楼,虽然喘着气,但脸上满是笑容,没有一丝的责备和抱怨。在重温入党誓词时,我看到老行长庄重地举起右手,站立得稳稳当当,双眼坚毅有神。我一下子对这位老党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同事介绍,1981年,张富清调任县建行副行长。那时正逢建行“拨改贷”改革,国营田坝小煤矿是当时最大的贷款户,为保证把放出去的贷款安全收回来,张富清在厂里支张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帮助企业抓生产促销售。当年,建行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到1985年张富清离休时,建行盖起了崭新的办公楼、职工宿舍。
“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这是老人家的名言,他也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开始翻阅新闻,从来没有间断。老人家还说,他最爱读的是《人民日报》《求是》《半月谈》,每晚必看《新闻联播》,特别关注国际新闻和“海峡两岸”。
老行长对我们说:“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是党的人。”
我们在他的书桌上看到了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为经常翻阅,黄色封皮四周早已泛白。书里有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标记,以及空白处的笔记,标注着老人家学习的收获。在书的第110页,他这样写:“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去年10月,老行长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背着家人,老行长选用了较为便宜的晶体。
“我老了,离休了,再也不能为党为国家作什么贡献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国家能省一点是一点。”老行长说。
在他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
这就是老英雄张富清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是他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坚强刚毅 永葆本色
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张富清孙女张然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想过,爷爷竟是一位战斗英雄。有些吃惊和意外,但突然好像又读懂了爷爷为什么总是那么坚强。
7年前,爷爷膝盖发炎化脓,为了保住腿,刚开始采用灌洗引流术保守治疗:把膝盖切开,用导管输送盐水冲刷脓液,然后填压大块纱布。
每次换药时,医生把纱布一条一条地撕出来牵扯出血肉,然后,又一条一条地填压进去,医生反复告诉爷爷,忍受不了可以喊出来。可爷爷怕影响医生治疗、干扰病人休息,他咬着衣角,一声不吭,痛得大汗淋漓。
最后,医生还是决定,要给爷爷截肢。几个小时后,爷爷从手术室推出来,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左边的被子下面已是空空荡荡……我泪流满面地看着爷爷,可爷爷却没哭,他只是非常平静地看着我,仿佛在说没事,不要为他担心。
截肢后,爷爷不坐轮椅,坚持用顽强的毅力与不懈的锻炼,独自练习站立和行走。
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要忍受伤口的剧痛,承受10多斤假肢的重量,还要面对体力的不支,他的痛苦无法想象。
爷爷却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爷爷重新夺回了对“腿”的控制权。他先是能一个人走到阳台;再后来,能在楼下院子里转圈;一年之后,他已经可以独自上楼下楼,上街买菜。
爷爷,截去的是一条腿,站立起来的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山!
如今,爷爷的愿望是再去一次首都北京。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老战士对祖国的深深眷念,是一个见证了新中国不断繁荣富强的老兵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来源:湖北日报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