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思路 整合资源 创新老干部医疗服务管理
发布人:宋建春
发布时间:2015-01-28
浏览次数:18370
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现有离休干部5300余人,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3000余人,市属企业2300余人,80%的离休干部长期住院。保障就医成为当前服务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落实生活待遇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开拓思路,以老干部医疗护理工作为切入点,充分整合、吸纳社会医疗资源,创新了老干部医疗服务管理办法。
一、全面放开定点医院,实现“全市通”
针对当前离退休干部居住分散,居住地与供养单位、定点医院相距较远,看病难、住院难、报销难的现实问题,我们与市财政局、人社局医保中心、卫计委公费医疗办等多家相关单位共同协商,将离休干部定点医院数量由原来的2-3家增加到46家,实现“全市通”,供老干部自主选择。离休干部可凭专用病历医保联单、IC卡在全市46家离休干部定点医院中的任意一家就医用药,46家医院实行“三个统一”,即医药费政策统一,服务管理办法统一,《药品目录》、《服务设施收费标准》和《诊疗项目收费标准》统一,极大方便了离休干部就近医疗的迫切需求。
全面放开离休干部定点医院,打破了过去以行政指令规定医疗机构的“一刀切”医疗服务结构。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在医院引入竞争机制,让不同的医院根据自身优势,逐步形成服务优质、形式多样、分层合作、良性竞争的老干部医疗服务模式。
二、整合医疗资源,增强“信任度”
在放开定点医院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公立与私营、地方与军队、市属与中央在汉医疗单位的界限,选定9家来自市属、大型企业、民营、部队等不同的医疗单位开展“充分利用医、护、药专家资源,加强老干部医疗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各医院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好做法。如民营新江南医院创立了医院、福利院、护理院三院合一的服务体系,为老同志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的全方位服务;武汉航运医院立足自身实际,在社区大量建立家庭病床,组织医护人员送医、送药上门,为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同志提供便捷及时的日常就医服务;市普爱医院、解放军一六一医院、市十一医院、武昌医院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专门抽调各科室业务骨干成立干部病房,开展老年常见病保健防治知识咨询讲座,为住院老同志构建起一道维护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医护长城”。为让老同志放心医病,安心养病,增强对医院的信任度,我市对9家试点医院实行挂牌,授予“老干部医疗服务先进单位”称号,极大地促进了老同志对医院的信任,鼓舞了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014年,我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事业的契机,对武汉辖区内的100多处倒闭农庄、废弃学校等进行广泛调研,对一些基础条件尚好的农庄进行维修,改造成老干部健康疗养中心和医养护一体化养老产业基地。市属13个区也对辖区内的社区医疗点、民营医院给予扶持,建立医养护一体化养老院,这一创新举措赢得老同志的普遍赞扬。
三、加强医疗引导,推行“医养乐”
医院是许多老干部生活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是老同志的保护神,也是心理抚慰的贴心人。我市积极运用医院的资源,开辟健身活动场地,购买活动器材,让老同志在医护人员带领下就近锻炼。每逢重大节庆日,医院积极组织住院老同志参加集体活动,开展联欢会,组织身体尚好的老同志集体参观市区新景点。例如,武汉新江南医院主动与旅游公司联手,全院医护人员陪护,组织老同志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去武汉市民之家等景点参观游览。这些活动,促进了医护人员与老同志之间的友好交流,淡化了老同志因离群离家产生的孤独失落感,促使他们在生活中焕发活力,发挥正能量。
由于长期的错误就医治疗观念和不正确的保健理念,部分老同志盲目迷信进口药、新药、昂贵的药,认为药品越贵越好,越新越好,越是进口的越好,小病也要大治、大养,产生了过度用药、过分医疗和自费比例过高等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市邀请医院专家给老干部和家属开展常见病的预防和用药知识健康咨询讲座,让老同志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和自我保健常识,使老同志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加富有成效。同时,为了让老干部和家属们掌握常见病报销的政策,市医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现行2010年版《药品目录》开展了专题讲座,让老干部和家属熟悉、掌握基本的报销药品政策,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从而有效保证医药费的合理支出。对易地安置的老干部,我们将老干部医药费统筹政策印成小册子,邮寄给每位老同志,方便他们在外地及时了解就医用药政策。
针对公费医疗管理部门和医院的管理问题,我们首先对住院病床费、空调费、专家查房费等进行减免,严控乱收费;其次,对特殊困难老干部给予适当的特困津补贴。从2008年开始,我市财政投入150万元专项解困经费,平均每年惠及一千余位老同志,极大地缓解了老同志因自费比例过高引起的家庭生活困难,避免了老干部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我市老干部连续四年集体上访记录为零,老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