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永远是我心里的明灯
发布人:宋建春
发布时间:2015-04-29
浏览次数:3944
张秀芝
妈妈十五岁就失去了父母,没有上过学,她善良、勤劳、节俭,是个明事理的好妈妈。由于家庭贫寒积劳成疾,她42岁就离开我们,但她的一言一行始终镌刻在我的心灵。
小时候,听到小伙伴们有的叫冬梅、有的叫秋菊、还有的叫柱子,感到他们的小名都很好听,我问妈妈,你怎么就给我起了个小名叫“和儿”。妈妈笑了,她说“和儿”这个名字很好,就是让你从小不要与小伙伴们吵架,长大要待人和气,做好人。当我长大以后才明白“和”的真正含义。回想我走过的道路,不管是当学生,还是做工作,都能与人和睦相处,有分岐讲道理,有委屈能忍耐。
在新中国成立前两年的冬天,我已经五岁了,晚上醒来上厕所时,看到妈妈在煤油灯下做鞋子,脚旁装满了一袋了鞋。我问妈妈:“做这么多鞋子,爹穿的了吗?”(当时父亲是解放军战士)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长大就明白了”。快到春节的一天,妈妈推着独轮小车出去,一边放着鞋子,另一边坐着我。大街上,我看到有背着鞋的,有提着鞋的,但妈妈做的鞋最多。村干部带领大家出了村,走了很长时间才来到镇上,解放军敲锣打鼓地迎接我们。这时,我才明白妈妈的辛苦是为了谁。妈妈这种拥军、爱国、默默奉献的情怀时刻影响着我。我退休16年了,从未停止过参加关心下一代行动。
1949年家乡解放后,村里办起了扫盲识字班。妈妈的学习热情很高,每天抓紧做完家务就早早地去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从不缺课。老师一笔一画教大家认、读、写,还教革命歌曲。那时,我刚上学,每天晚上妈妈带着我去“陪读”。妈妈说:“你小,记忆好,你可以帮我记”。因此,我“陪读”很认真。就这样一年半后,妈妈可以给爹写简单的信了。妈妈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几十年走过来,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实现梦想。
1955年,我考上了初中,但奶奶不同意我继续读书,她说:“丫头家,读什么书,长大嫁人做饭带孩子!”。其实是家里没钱供我上学。我着急了,我哭闹、不吃饭。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向奶奶提出分家过,说就是要饭也要想办法让我读书。妈妈把自己出嫁时唯一的缎子面衣服拿到集市卖掉,让我交上了四元钱的学费。高小二年、初中三年,我每个星期背一口袋主粮,里面是前三天的窝窝头、后三天的玉米面,一盒子咸萝卜条。我讲给孙女听时,她问我为什么分前后三天?我告诉她,背六天的窝窝头,后三天就发霉了,背六天的玉米面,每斤换成饭票要交壹角钱,家里没有钱。现在回想,若没有妈妈坚持让我读书,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1965年,我下乡到吉林省榆树县参加农村社教,得知妈妈病危,我赶回到山东老家,妈妈已处于昏迷。我在她身边哭喊着,妈妈慢慢醒来,拉着我的手说:“我没事,回去上班。要记住:好好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妈妈的话让我泪如雨下。我在家守候妈妈一个星期回到了生产队,我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可她留给我的最后两句话成了我几十年做事、做人的座佑铭。
妈妈已离开我50年了, 回忆起来,妈妈朴素的言行和可贵的品格成为我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原孝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