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泉双公路建设回顾
发布人:宋建春
发布时间:2015-08-20
浏览次数:4716
牛章富
1979年10月1日,正值国庆三十周年大庆之际,竹溪县双桥公社(当时是撤区并社后的大公社)附近的万余名群众齐聚双桥,与泉双公路的建设者们一起举行隆重的通车庆典,我有幸见证了这精彩的一幕。这一天,家住双坪的91岁高龄的申彩禄老人起了个大早,背着干粮,步行30多里前来观看通车典礼。申老汉历经三个朝代,由于居住的地方山大人稀,道路闭塞,从未出过远门,也自然没见过公路和汽车。当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汽车,不吃草、不喝水就能拉着几吨重的东西在公路上奔驰,干涩的眼睛涌出了热泪。他蹒跚地走到县领导面前激动地说:“我活了几朝几代,没走出过大山,没有见过汽车,今天终于圆了我的人生梦,我们这么高的山都修了路、通了车,今后的日子更好过了。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哇!”
30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泉双公路通车的那一刻仍历历在目,而公路建设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仍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
深山群众盼富路
泉双公路是竹溪县当时泉溪公社到双桥公社的交通要道。双桥是竹溪最边远的一个公社,靠近四川巫溪(现属重庆市),距县城270多公里。没通公路前,干部到县里开会要走四五天,老百姓吃盐只能去四川挑,“上山杵鼻子,下山杵屁股,来回七八天,难背百斤盐”。当地有个悬虎岭村,每年专门安排十多个精壮劳力挑出挑进,满足全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劳力抽多了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制约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吃尽了不通公路的苦头。
1976年5月,省里下达了全省在3—5年内实现社社通公路的任务。县委根据省里的指示精神和南部山区6个公社近10万人的迫切要求,决定举全县之力兴修泉双公路,以改善南部山区的交通状况。
受当时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推进。1977年集中力量攻通天宝至瓦沧段;1978年打通瓦沧至桃源段;这年底,县委将扩大会议放在桃源公路指挥部召开。县委书记王锦魁带病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成绩、分析了形势、调整了部署,组织全县5400多个民工,挥戈南进,拉开了79年桃源双桥路段大决战的序幕。
干部为民舍小家
路越修越远,工程越来越险要,环境越来越差,困难越来越多。当时我作为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任泉双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参与了这一艰巨的公路建设工程,甜酸苦辣,自是别有一番滋味。
所经过的地方明崖巍峨、怪石耸立、峡谷深长、蜿蜒曲折、高达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多达20余处。面对紧张的工期和严酷的环境,指挥部的干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将工作定位于一线,将问题解决在一线,发挥了带头人和主心骨的作用,树立了良好的干部形象,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身为副指挥长,我当时心中只有工程,没有私心杂念。那一年中,我包括开会,一共出城二次,在家只呆了8天,几次家里有事我都没有回家,其它时间都交给了公路建设。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哪里有难题,我们指挥部的同志就会出现在哪里。当时县革委会副主任袁玉洲同志不顾年老体弱,坚持指挥工程。营连等中层干部也都是好样的。丰溪营长金吉成当年已经62岁,但他仍常年带领民工奋战在一线,民工们亲切的称他为“钢铁营长”。桃源八里峡路段山高峡深,施工难度很大,他带领全营民工仅三个月就打通了,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多月。后来吊颈岩路段出现新情况,他又毅然受命,带领200民工战阴雨、斗霜雪,白天黑夜连轴转,吃在工地,睡在工地,苦干20多天,终于在典礼前4天完成了这段艰险工程。一个月下来,人瘦了十多斤。
民工吃苦战胜天
桃源、双桥路段突击战前后共有5400多人参战,其中,大部分民工来自山外较好的地方。相对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言,最让人忧心的是吃饭和住宿。由于交通不便,细粮供应有限,平均一星期只能吃上一顿米饭,平时吃的都是当地用柴火熏干的包谷,让人望而生厌。没有菜吃的时候,民工们只得化点盐水下饭;由于地广人稀,民工只能住在自建的窝棚里。他们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酷署,克服艰难险阻,当时没有机械全部靠人力在悬崖峭壁上劈山开石。在今天的人看起来简直不可想象。面对这么艰苦的条件,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在心里。民以食为天,食不饱、心不安。为此,我们一方面抓好宣传鼓动,激发民工们的吃苦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各公社作为后勤支援,同时当地公社组织群众,为公路建设分忧出力。一时间,当地老百姓为民工送菜成为美谈。同时,随着道路的延伸、不断加大后勤供给力度,使一度十分困难的生活状况逐步有所好转。在此基础上,我们注意做好民工的思想工作,要求连排干部经常与困难民工、交朋友、拉家常,疏通情绪、化解矛盾,从而保证了建设大军的思想稳定。工程建设期间,民工们争相出满勤、出实勤、流汗水,同时加强工程的安全工作,加快了工程的推进速度。
十八里长峡在通路前是一个怪石林立,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修路前,据了解当地群众说这个长峡从没有人走通过,为了测好路,我们指挥部的同志和设计人员一起攀藤附葛在寒冷的冬天,爬山涉涧,累了顾不上休息,身上划破了顾不上痛疼,连续奋战拾个小时,一口气完成了长峡的测路任务,到达宿营地时,一个个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吊颈岩是桃源双桥路段的瓶颈工程,全路段长约800米,高约300米,上有悬崖,下临深涧,难得拓开作业面,施工难度极大,加上工期又特别紧,工程技术人员总悬着一颗心。他们把压力变作动力,天天与施工人员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开“诸葛亮会”,先后提出了“大罐子炮”和“木栏石填”的施工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作业面的拓展和工程推进问题,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为10月1日通车典礼奠定了基础。
汽车开进白云间
经过五年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奋斗,泉双公路终于通车了,圆了县委提前一年实现社社通公路的梦,也圆了南山群众盼路和发家致富梦。他们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行路难靠肩挑背驮的历史,终于走出了家家户户买卖难的困境,与外面的世界更近了,与美好的生活更近了。老百姓说:“这是享了共产党的福”。1979年9月《湖北日报》刊发。《汽车开进白云间》的长篇通讯,宣传竹溪县提前一年实现社社通公路的事迹,庆典仪式上,当时郧阳军分区副司令员代文忠现场赋诗:“汽车通双桥,双桥变金桥,金桥通天府,双桥更幸福”,道出了山区群众的心声。
泉双公路全长198.8公里,百米以上的悬崖峭壁20多处,土石方开填量达800多万立方。工程之艰、困难之巨,竹溪史无前例。这样一项工程,应该说我们都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我想我们从中也收获得多,这就是不管办任何事情,只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我们就能把想办的事办成办好。
历史的烟尘渐行渐远,而历史的积淀则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显珍贵。(作者:竹溪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