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发挥作用
人民为大 ——回顾与群众在一起的往事
发布人:宋建春 发布时间:2015-08-28 浏览次数:8580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伍荣显
 
   古往今来,人心向背,是政权稳定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将近52年的公务生涯活动中,有一大半时间从事基层工作、群众工作,更多的是同农民朋友打交道。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群众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说你当了干部就会有的,更不是说你现在有了,以后永远都会有的。群众观念要经过长时间的千锤百炼,更重要的是要植根在群众工作当中,才能得到不断增强和升华。
当“亲兄弟”,真正贴近群众
    50年代农业合作化初期,时任襄阳地委书记赵修同志写了一篇关于襄郜农业社养牛的调查报告。当时耕牛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这方面工作却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他就在襄郜农业社,也就是现在的襄州区伙牌镇,与群众座谈,开展调查,写了一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两千字左右,里头没有什么大道理,没有什么官话套话,就是写耕牛合作化以后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怎么养好牛,讲得非常细,被编入了中央印发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主席亲自加的按语,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个作者是真正到群众当中做了调查研究。这个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那时跟地委汇报工作是不能拿本的,更不能念稿子,还要经得起领导问你几个“为什么”,这本身是一种严格的教育和鞭策。由于地委领导的这种行为影响到我们,必须要深入基层。你不调查研究,没有亲身感受,就没有发言权。当时深入基层主要有三个制度:
   扎根串连。那个时候不是你想去住谁家就住谁家,得经过农会组织筛选,觉得这个人是苦大仇深的贫困农民,并且是有发展带动潜力的积极分子。我工作以后扎的第一个“根子”叫刘孝诚,家中一贫如洗。在他家里住下来,与他共同生活,还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很穷,家里的卫生条件自然是非常差,但这是组织给的任务,所以你必须去住,必须跟他共同生活。扎根串连工作让我在灵魂深处得到一次洗礼,是一个很大的触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我与他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直到他去世,我们都还一直有联系。这种与群众的感情是真挚的、深刻的、难以忘怀的。
   蹲点驻队。驻队工作中要和人民群众“三同”,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在县、区、乡工作了16年的时间,其中12年基本都是在农村住的。调到地委以后,仍然要求蹲点、驻队,最长的时候是在保康县的几个村驻了4年,随县和宜城的几个村一驻就是3年。那个时候的驻队不是“蜻蜓点水”式的看看,也不是隔空喊话进行遥控,更不是当一个闲散的观望者,是要真住下来扎实帮助搞好基层组织建设,要宣传组织群众,要帮助村里研究如何发展经济。经过调查研究,对带有共性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与当地的乡镇党委、县委进行交流,向地委汇报。“同吃”就是“吃派饭”,是普遍联系群众的好办法。当时除了“四类”分子家里不能去吃饭外,其他的农户,不管好坏都要去吃。那个时候群众跟干部有深厚的情感,尽管反复地交代不要给干部额外做,但是群众还是想把饭管得好一点。所以遇到一些小的村、队,我们就想办法联队“吃派饭”,尽量一个月一户只轮一次,不给人民群众增添负担。五十年代每顿饭交一角钱、半斤粮票,六十年代提高到二角钱、半斤粮票。在“同吃”的过程当中,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户的情况,对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大有好处。“同劳动”不是做样子,甚至要专门检查干部手上有没有茧子,看你是不是在实干真干。我们在宜城的时候,夏收时每天晚上农民要加班脱粒,自己也要陪着农民晚上去加班脱粒,是真正和农民一块儿干。恰恰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有话愿意跟你说。
   访贫问苦。到群众家去走访有严格的要求。建国初期,南漳县武装部长程瑞杰同志是南下来的,他对年轻干部要求很严格。进门以后农民给你搬了凳子,你必须要随时坐下来,不能吹灰,吹灰是脱离群众;在农民家里不能刷牙,农民不刷干部也不刷,刷牙是脱离群众;到农民家吃饭,做好做坏干部都要吃,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得太少,不吃、吃得太少是对群众的不真诚;还要学会用群众语言同群众讲话,不能打官腔。那时候领导对我们年轻人要求是非常严格,但个人也是自觉自愿的就那么做了,从而逐渐培养起对群众的感情。
   同时,走访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走访不是一天半天,也不是一户两户,一般就是三五天,我走的最长的一次是十二天,在保康与宜昌交界的地方走访了六七个村,好几十户人家。群众都非常真挚、非常热情,走到哪儿都有人留你吃饭,晚上天快黑了有人留你住宿。走访中感受到了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也确实看到边远地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山里土地比较分散,原来都是以小队为单位生产,每天群众好多时间都花费在路上。所以我们就在这样一些山区,实行包产到组,不以生产队为单位搞生产。再就是看到那些地方的原始风貌保护得很好,为了不被破坏,跟县里同志商量,对一些粮食不能自给的村子实行供应定补,给农民吃定心丸,避免毁林开荒。同时,免除了一些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的生猪派购任务。每次走访总要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使问题积累,这是让群众最满意的。
当“知心人”,真正了解群众
   只有尊重了群众的意愿,坚持按群众路线来办事,最终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回想50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时任南漳县委书记冀青就带着我和杜德耀同志一起,连着二十多个晚上召开了群众座谈会,讨论土地、耕牛和农具怎么作价,将来怎么分红,怎么计分,每一两天晚上讨论一件事情。经过反反复复讨论,形成了一个由农民书写的农业合作社章程。结果农业合作化进行得非常顺利,农村的基本生产资料没有受到破坏,群众也非常满意,我认为跟这样一个通过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而制定的合作化章程有直接关系。
   1957年,当时的地委书记赵修同志到南漳,我陪他到沐浴太平集搞调查研究。直接到了地里,他向农民询问农村的一些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害怕的事,还有什么要求。有个农民就讲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会计说其它”。还有一个说,“会计帐做的圆,就靠打圈和点点”。还有的说,一年只公布那么一次账,“上百笔账会计顺口溜,我们听的是‘过水丘’”。“过水丘”就是水田存不住水,一放就干了。赵修同志就问他们应该怎么搞?群众建议说:第一,每年的清账必须要群众代表参加;第二,一年最少要公布两次账目,有一些重大开支要随时公布;第三,公布账目要上墙,不能一念就算过了。赵修同志座谈以后,认为这些意见很好,他又征求地委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就在南漳召开了全地区的电话会议,部署整顿社队财务,群众提的意见,地委都进行了采纳。
   这些是大的事情,即使是一些小的事情,只要牵扯到群众利益,都要征求群众意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唯一标准。当时南漳东巩的陆坪管理区,管理区干部看到农民养的鸡糟蹋庄稼,就搞了一个规定,要求农民把鸡都关起来喂。群众就有意见,编了一个顺口溜:“鸡啊鸡啊你莫怪,你又吃粮食又吃菜,政府对你有安排,打个笼子关起来。”说明群众有意见。后来管理区主动纠正了,不搞了。群众又有了一个顺口溜:“鸡啊鸡啊好喜欢,政府不再把你关,你莫要乱跑听使唤,少糟庄稼多生蛋。”因为当时是一年两次分配,夏季分配,老百姓能够得到的现钱很少。那个时候又不允许搞副业,搞副业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养鸡下蛋,实际上就是群众的油盐钱,你让鸡少下蛋,他就没有油盐钱了。所以别看事情简单,但是如果处置不好,同样要遭到群众的反对。及时纠正了错误,群众照样还是很满意,所以我们不能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当“小学生”,真正尊敬群众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者,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并且有创造精神。通过与群众的深入接触,我深深感到知识在群众中,力量也在群众中,我们只是一个小学生,要永远向群众学习。
   学习群众的生产智慧。山区耕作制度改革的经验就是由农民创造的。在“南保谷”山区,由于无霜期短,过去好多时候只能收一季,农民把小麦当成细粮,种上小麦以后,然后搞回茬苞谷,产量都很低。1956年,我们在南漳县李庙一座海拔600多米高的山上发现几户农民在麦子地挖坑套种苞谷,这样苞谷比回茬苞谷一亩地要多收一百多斤。当时就觉得他这个办法很好,又向他们建议,挖坑操作不方便,而且对麦子也损坏,对苞谷生长管理也有影响,可以留下预留行。第二年他们就用了这个方法,效果很好,一亩要多收两百多斤苞谷。这个办法在山区逐步推广,获得了收益。所以说好多智慧在群众当中。
   学习群众的奋斗精神。襄阳现在属于农业强市,但是农业强市怎么来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时候,通过群众性的大规模治水、治土、治山的基础上得来的。现在襄阳的大中型水库差不多都是六七十年代做起来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就是靠群众一车一车的土推起来的,一担一担的土担出来的,山区的农民不会推车,不会担担子,那就是背出来的。后来最大的一项工程就是引丹大渠。6000多米长的引水隧洞是用三年时间靠人工一凿子一凿子打,放炮炸出来的;4000多米长的排子河渡槽号称亚洲第一,也是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建起来的;150里长的总干渠,是襄阳、光华两个县18万大军挖填出来的。当时有一位劳动模范叫王立亮,三年零十个月他没有回过家,他的女儿结婚没回去,儿子参军没有回去,添了第一个孙子他也没有回去。这是农民无私的奉献,这样的人不止几个,还有80多名群众牺牲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群众的奋斗精神真是可嘉。保康县马桥镇有个中坪村,遭遇过一次严重洪灾,整个河湾都冲成一片沙滩。老百姓自发筑起了防洪堤,然后挑土,把一片沙地变成了良田。这片田成了以后,村里有个秀才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山可移乎,齐心人能造地”;下联是“水非拜也,有志力亦回天”,写出了当时群众团结的精神,写出了群众的志气。我们必须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人,功劳一定要记到他们头上,不能忘记一代甚至几代农民群众艰苦努力打下的基础。
    回顾我五十多年来的工作历程,深刻感受到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寸步难行;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党难以发展。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必将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关闭
华体育·登录入口